【西鳳酒1952報道】在厲行節約、限制公款消費的背景下,53度飛天茅臺價格也從最高時每瓶2000多元降到800多元,但是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仍然擔心購買的是假冒品。從現在開始,茅臺酒有了自己的身份證了,這個身份證就在茅臺酒的瓶蓋上面。消費者只需要擁有一個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的手機,登錄茅臺酒的官方網站,下載一個RFID溯源體系的客戶端,西鳳酒代理 ,然后在瓶蓋上一掃,就可判斷茅臺酒的真偽。
茅臺新推出新興科技溯源體系,有人認為這意味著國酒茅臺乃至整個白酒行業自主知識產權意識的進一步加強,也有人將其解讀為受“三公”消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費限制的茅臺加大力度拓展大眾市場的重要信號。筆者認為兩種說法都有道理,而后者尤為重要,也是社會各界所樂于看到的。
不管承認不承認,茅臺酒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作為腐敗的一種標志物而存在的。提起茅臺酒,就難免聯想到“三公”消費;提起“三公”消費,就繞不開茅臺。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表示,全國政府機關飲酒量總和是每年喝一個“西湖”。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在受訪時表示,現在公款吃喝多數都有茅臺,這些資金都是通過做假賬解決的,政府節儉點一年可省幾千億。而在坊間,西鳳酒招商,關于茅臺的各種傳說更是不絕于耳。
茅臺原本只是一個酒類品牌,與“三公”消費扯上關系,或許并非故意。這是一把雙刃劍,在抬高了茅臺的“江湖地位”和價格的同時,也埋下了諸多的風險和隱患,影響到了品牌在普通消費者中的美譽度。一旦“三公”消費收緊,企業也隨之要被動地過“緊日子”。與茅臺一樣“躺著也中槍”的品牌和產品有不少,那些本來口碑和質量都很不錯的品牌,最終都毀在了部分中國人手里。比如說寶馬車,多好的車啊,居然被某些彪悍的中國暴發戶開成了人見人怕的“別摸我”。腐敗和“三公”消費更是殺傷力巨大,所到之處如蝗蟲肆虐,哪個產品只要跟其沾邊,就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茅臺過去或許就是這么一個犧牲品,令人扼腕嘆息。
當前中央嚴控“三公”消費,雖然可能給包括茅臺在內的一些名牌產品帶來損失,銷售量會下滑,價格也會下降。但同時未嘗不是一次機遇—— 一次凈化品牌的機遇,一次重返大眾消費市場的機遇。并且從長遠來看,“三公”消費只能越管越嚴,這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以前“管一管、放一放”的怪相不大可能在今后重演。
如果是作為“特供品”為高端客戶服務,茅臺不是很需要建立溯源體系,這類產品的“源頭”都一清二白、“根紅苗正”。只有面向市場、面向大眾的產品,才亟需在防偽上下功夫。無數事實證明,靠公款支撐的業績和繁榮是難以持久的,也是不穩定的。只要公款“打噴嚏”,市場立馬就會跟著“感冒”,甚至迎來“震蕩”。而深耕大眾市場,才能使企業和品牌植根沃土,長成參天大樹。
回歸“大眾”是茅臺理性而必然的選擇,必大有可為。新興科技溯源體系的推出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如何提高質量、降低價格,讓“舊時王謝樽中酒,飛入尋常百姓家”,是茅臺今后應當努力的目標。
以上文章均來源互聯網,著作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有冒犯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