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西鳳酒,半部華夏文明史”。始于殷商,盛于唐宋的西鳳酒,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西鳳酒的發展與中華文明一脈相承。
史料證明,第一代西鳳酒,古稱“秦飲”,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產生,并成為當時王室貴族飲用之酒,歷代不絕。“秦飲”的誕生,對于中華民族在酒政、酒禮、酒榷、酒祭、酒工藝等酒文化形成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千多年后的今天,新中國的白酒行業迎來了建國以來的第三次深度調整。沉寂已久的中國四大名酒西鳳酒適時吹響了白酒文化復興的號角。
作為中國傳統酒文化的開篇之作,古老的“秦飲”再次肩負起“打造百億西鳳,復興四大名酒地位,重回中國白酒第一陣營”的歷史使命。
西鳳酒:中華酒脈三千年無斷代傳承
西鳳酒產地鳳翔縣古稱雍州,是神農炎帝的故鄉,周秦的發祥地。
第一代西鳳酒:“秦飲”稱為鬯,也叫“秦飲”“秦飲”首見于周公東征鼎,銘文中有“戊辰 飲秦飲 公賞”中國古漢語學者譚戒甫和陳夢家均將“秦飲”解釋為“秦酒”。“秦酒”這是中國酒繼誕生起源之后第一次有了品牌的概念,也是中國最早的品牌酒的出現。
第二代西鳳酒:“秦州春酒”體現了秦酒工藝和風格的飛躍,1600多年前的賈思勰在其著名的《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了“秦州春酒曲”的做法。公元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時“秦州春酒”遂作為朝廷饋贈友邦禮品隨絲綢之路的商賈駝隊傳至中亞、西亞和歐洲各國。
第三代西鳳酒:稱為“柳林酒”因產于鳳翔柳林而得名,公元676年,唐儀鳳元年吏部侍郎裴行儉送波斯王子俾路支回國途經柳林鎮亭子頭村,發現路旁蜂臥蝶不舞,經查訪方知是因柳林酒剛開壇所致,于是即興賦詩“送客亭子頭,蜂醉蝶不舞。三陽開國泰,美哉柳林酒!”回朝裴侍郎將此酒獻于高宗皇帝,皇帝大喜,定為國酒。
第四代西鳳酒:“鳳翔橐泉酒”稱著宋代,為饋贈佳品,陜商攜帶“鳳翔橐泉”傳播到邊境各地區。北宋嘉祐七年,蘇軾在鳳翔任職,他暢飲柳林美酒,并革新了釀酒工藝,留下了“舉酒于亭上,暢飲柳林酒”和“花開酒美曷不醉,來看南山冷翠微”的千古佳句。
第五代西鳳酒:1910年,西鳳酒首次以“鳳翔燒酒”的名號打向海外,參加了南洋勸業賽會,并榮獲銀質獎;1915年“鳳翔燒酒”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28年“鳳翔燒酒”在上海舉行的中華國貨展覽會上榮獲銀質獎。
第六代西鳳酒:1933年2月歷經三千多年發展蛻變的“秦酒”正式命名為西鳳酒。1952年西鳳酒被評為中國“四大名酒”之一,1963年西鳳酒被評為中國“八大名酒”之一。四大名酒和八大名酒的評選是歷屆以來最權威的評判!1991年7月原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習仲勛在陜西視察期間品嘗西鳳酒后欣然題詞“陜西西鳳酒好”對中國名酒西鳳酒給予了高度評價!
新中國成立后,西鳳酒徹底告別了傳統的小作坊工藝,實現了現代化規模的生產方式,直至今日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第六代西鳳酒的釀造工藝在創新與傳承中迎來了一個新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