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鳳酒1952報道】“其實用白酒證券化這個說法根本就不正確,這個不過是商家自己營銷包裝而已,我認為這最多算是白酒一種營銷模式的創新。證券化簡單的說是指將原先不可分割的資產平均分成很多份兒,但是他們在我們這里發行的收藏酒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總經理李雯峰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的電話采訪時如是說。
“在我們這里發行的理財產品雖然實現了憑證式交易,但我覺得它更像是一種特別形式的‘團購’及產權或期權網絡交易。”李雯峰告訴記者,李雯峰所指憑證式交易是指在白酒證券化程式上,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極力參照股票IPO發行和交易模式,設置了發行審核、路演、申購、掛牌和及時交易等如出一轍的程式。
白酒證券化最大的受益者自然就是發行方,也就是酒企。可融資,又多了一種銷售渠道。據稱西鳳的國典鳳香實現了7分鐘進賬6億元。而交易中心充當的則是“證券化平臺”的角色它可以收取的費用包括發行服務費、買賣雙方均須支付的交易手續費、倉儲費、保險費等。
另外,承銷商作為重要參與者,收取承銷相關費用,自然也是獲利的。不過由于有包銷比例,承銷商還要承擔一定風險。投資者參與進來也是要通過銀行去開戶,下載一個網上交易軟件,通過交易軟件進行。
表面看來與證券市場別無二致,但實際上白酒證券化產品同股票還是有差異。首先投資者(個人或者機構)要到交易中心指定的銀行去開戶,且在指定銀行的存款額度不能低于800萬元的門檻。
“此外,從交易總量和交易活躍程度來看,個人投資比例最低也超過92%,個人投資者過多不利于市場的穩定和持續,難以對市場起到主導性的作用。”西南某白酒大省一位白酒交易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
另據該負責人透露,“目前所有發行‘白酒證券化’產品價值規?偣彩畮讉億,同一年4000多億的白酒總產值相比,體量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有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醒投資者,我國數千年的白酒文化決定了白酒的最終功能還是消費,過度金融化會助推行業泡沫,這是投資者需要警惕的。
此外諸多交易平臺的監管規則也不明朗,使得白酒證券化背后有不少風險。
以上文章均來源互聯網,著作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有冒犯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