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下降幅度很大,與2012年相比,今年的業績下滑高達30%。想轉行做飲料了。”5月24日,李穎(化名)對記者說。
作為一名進口葡萄酒(以下簡稱:“進口酒”)商,李穎從事進口酒生意已經有些年頭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正好趕上了進口酒在的“暴利時代”。
李穎稱,所謂的暴利,是指“幾歐元進口,動輒賣好幾百塊”。而如今,很多消費者的觀念變了,較真的,會自己從國外帶或者讓國外的朋友幫著買。對國內諸多分不清真偽的產品,他們選擇了“不買”。
在她看來,影響自己業績的主要是去年的拉菲風暴(假拉菲事件)和張裕的“農藥事件”,西鳳酒招商,這讓消費者對進口酒產生了不信任感。更重要的是,自己是散戶,進貨渠道不夠直接,中間環節太多,被層層扒皮之后,利潤就越來越少了。消費人群就那么多,供過于求的時候,自然就不好賣了。
“沒有人會放棄利潤,如果賺錢,沒有理由不做。”李穎強調。
而李穎并非進口酒行業里的個案。
“有人曾有過的OEM牌子,6歐元FOB(離案價),國內賣到368元,所以現在舍不得做真貨。因為真貨的價值,從港口、海關到最終零售,網上都明了。很多酒商跟我抱怨,不能經營真牌子的產品,因為價格、成本明了,無利可圖。”大連保稅區進出口商品交易中心執行董事華偉毅對記者說。
可是,在華偉毅看來,從A處拿貨到B處賣差價的日子很快就一去不復返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拿貨不是一手的,就不是真正的酒商,必將會被淘汰出局。
如果李穎們算小酒商,大酒商的日子也未必好過。
今年4月中旬,讓整個進口酒行業嘩然的是建發酒業在2012年1.5億元的巨虧。導致其虧損的是,建發酒業手上有總額6億元的名莊酒庫存,這些名莊酒是2011年價格高點時下的單,隨后名莊酒的價格泡沫就破滅了,這些名莊酒就變成了庫存,價格也至少跌了三分之一。
而國內其他大型運營商的業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大環境來看,整個中國葡萄酒市場的發展速度的確放緩。當然,對ASC(圣皮爾精品酒業公司)的業務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影響,但對我們的影響并不明顯。相對于其他一些只是在部分銷售渠道表現強勢的葡萄酒銷售公司、特別是銷售強項集中在商務宴請方面的公司而言,在現在的市場大環境下,勢必會受到很大的影響。”ASC精品酒業公共關系經理龔國亮對記者說。
龔國亮稱,在過去的三到五年間,西鳳酒招商,中國的葡萄酒市場一直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與此同時,另一個現象是,整個行業的銷售總額在增長,葡萄酒銷售公司的專業度卻在下降。
以上文章均來源互聯網,著作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有冒犯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