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鳳酒1952報道】 今年春節期間,高端白酒市場遇冷,不少知名酒企的銷售都出現下滑。在國內市場疲軟的大背景下,“白酒國際化”似乎是唯一出路,但其實這條路也并不好走。
尚普咨詢食品行業分析師指出:白酒國際化提了好幾年,但情況始終不樂觀。這條國際化道路之所以困難重重,既有外部原因,也有中國白酒企業的內部原因。
近年來,在產能過剩、國內消費市場相對飽和的情況下,中國白酒企業紛紛將眼光投向海外市場,五糧液等名酒企業紛紛發起文化攻勢走出國門,中國白酒行業掀起了一股“走出去”風潮。《中國釀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引導一批知名品牌參與全球競爭,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品牌走向國際市場,使中國白酒成為世界的白酒。
但必須承認的是,中國白酒的國際化道路不容樂觀,海外市場的拓展步伐緩慢,只有極少數白酒企業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其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鑒于文化背景差異大,中國白酒獨特的工藝技術及產品質量標準與國際消費市場的要求有較大的差別,且許多國家出于保護本國酒類行業發展的考慮,對酒類進口設置了高關稅。這些因素造成了白酒在國際市場的先天弱勢。
第二,白酒出口面對一個標準的問題。正規廠家生產的白酒都符合我國的國家標準,但從釀制工藝中所帶來的一些難以精確衡量的微量成分卻可能與美國fda等法律法規不相符,或由于缺乏詳實的數據而被拒之門外。
第三,白酒在國宴等一些招待外賓的國際場合逐漸被其他酒種替代,進一步弱化了白酒對國外政界領袖的影響。目前,apec財長會議晚宴專用酒、博鰲亞洲論壇唯一指定用酒、中法文化年希拉克訪華國宴用酒等都采用了葡萄酒,雖然符合國際禮儀,易于與國際接軌,但無疑對白酒“走出去”有負面影響。
第四,中國白酒國內市場競爭混亂,很多名酒企業抱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思想”,認為要進軍國際市場必先在國內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且開發白酒國際市場風險大,現在還沒有真正成功的案例。因此白酒企業雖然很早提出白酒國際化的口號,但是真的落實在行動上卻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是以此作為一種手段,來反向操作國內市場。
以上文章均來源互聯網,著作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有冒犯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