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鳳酒1952報道】2012年,白酒行業經受多重考驗:廣告門(央視的“限酒令”),經費門(國務院的“三公瘦身”);散酒門、勾兌門、塑化劑門、禁令門(中央軍委的“禁酒令”)。在加上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白酒產業在多重門的夾縫中生存,這一年可謂是如履薄冰的一年。直接結果,就是讓白酒產業廣告門檻提高,經營成本增加,而銷售渠道萎縮,許多白酒產銷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舉步維艱。
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白酒產業拐點出現,白酒產業是正在走向下坡路的夕陽產業呢?恰恰相反,筆者認為,一系列事件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在發展過程中被近年來白酒產業高速發展掩蓋了的問題總爆發。換句話說,這是白酒產業走向成熟與強大的必然途徑。
●白酒發展歷程
產業恢復期(1988年以前):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的白酒由作坊步入工廠,更多的是得到政治因素的催化。在基于白酒產業供應不足,政府為了平衡市場需求,開始對作坊的整合——大興建酒廠,全國出現了五萬多家酒廠,基本上每一個縣區都有一家酒廠。盡管眾多酒廠如雨后春筍,但是,由于市場需求量大,當時國家對糧食管控又比較嚴,白酒的供應量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屬于典型的賣方市場。“當縣長不如辦酒廠”是當時白酒產業的典型寫照。在計劃經濟時代,計劃包攬一切,酒廠不用為銷售操心。可以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這一時期最大的進步就是由作坊酒向工業酒轉變,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在這一時期,白酒產業盡管在經營模式上沒有得到質的飛躍,但在生產工藝,質量控制,生產能力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政府逐步放松對白酒生產的管制,白酒生產企業逐步擴大供給,從而帶動市場的同步發展。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當時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傳統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白酒產業的發展,白酒行業的發展滯后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白酒產業的轉型成為當時白酒產業的主要矛盾。另外,經營思想的僵化,對日后的官商、坐商作風產生了深遠影響。改制調整期(1988-1994):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職能和作用日益明確,政府行為對酒廠經營的正面影響越來越小,而白酒生產企業的管理機制尚難以適應新的市場機制,大量酒廠經營嚴重虧損,很多企業舉步維艱。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財政收入大幅提升,白酒作為不可或缺的日常溝通交流消費品,長期受壓制的大眾消費進行了一次爆炸性釋放,白酒產業出現了量價齊升的局面。部分企業抓住了這一轉型時機,對傳統管理模式進行試探性突破,積極投入到市場化運作之中,成為白酒產業發展的受益者。
市場經濟已初步建立,逐漸形成先找訂單,再按單生產的經營方式成為主流。基于這一情況,白酒生產企業開始通過廣告宣傳進行造勢。用地毯式廣告轟炸的辦法,以占領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心智。可以說,這是一個超常規發展階段,仿佛廣告就是法寶,促銷就是必勝武器一樣。這也讓一些投機者看到了希望,于是,小酒廠第二輪遍地開花,新品牌層出不窮。市場上魚龍混雜,供求嚴重失衡,廣告酒的泡沫空前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