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文化中最燦爛的一個支脈,能夠在流變中傳承,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究其原因,無外乎其自成一格的開放特質,正是這種特質奠定了酒文化內在自生性的基礎。從橫向來看,酒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支脈,其存在與發展離不開與其它文化支脈的交流與融合,從縱向看,酒文化要想綿延不絕就必須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的變遷實現自我進化,這一橫一縱構成了酒文化存在的生態時空。在特定的生態時空中,酒文化所表現出的適應性的強弱和張力的大小決定了自身以及產業的興衰。那么,在當下這個生態時空中,酒文化如何取得適應性與張力之間的平衡,又該如何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回歸人本
酒文化的美好在于其厚重的人本內核,正是從古至今以酒為媒介而廣為流傳的人文典故賦予了酒的審美情趣。通過酒不但可以實現超越理性的精神自由,而且能夠在酒的激發作用下,參悟宇宙大道和人生意義。孔子以酒成禮,莊子則以酒通自然,把酒聯系到了“天人合一”思想,提出了“醉著神全”的觀點,意思是一個微醉的人,內心沒有恐懼、糾結、焦慮等負面的情緒,變得干凈單純,身心是合一的,這種情況下坐在(馬)車上,“車疾墜地而不亡”,即在很快的馬車上掉下來而傷不著。曹操的借酒解憂,陶淵明的我醉欲眠君可去,竹林七賢的酣醉佯狂,蘭亭集會的曲水流觴,李白的天子呼來不上船,蘇軾的把酒問晴天等無不透射著超越現實的浪漫與本真。正如尼采在酒神精神中所闡釋的,通過酒人類的生命意志得到了升華,實現了情緒的發泄,可以拋棄傳統束縛回歸原始狀態的生存體驗,人類在消失個體與世界合一的絕望痛苦的哀號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
當前,我們的酒文化屈膝于權貴而偏離了人性本源,變成了“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最尖皮厚腹中空”。回歸本源,扎根人性,才能培育出酒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懼政治起伏與經濟周期的影響,沉沉一脈通往未來。
二、體現時代精神
褚時健再創業的故事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甚至成為勵志的典范。他51歲任玉溪卷煙廠廠長;70歲時女兒自殺身亡;71歲時被判無期徒刑;74歲保外就醫;75歲時承包2000畝荒山創業;84歲他的果園年產橙子8000噸,利潤超過3000萬元。王石評論稱: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志,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褚時健的在創業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除了他個人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之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事跡體現了時代精神。他白手起家,西鳳酒代理 ,堅韌不拔的商業精神契合了當下的時代。
以上文章均來源互聯網,著作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有冒犯請聯系刪除